曾经风光无限的中国太阳能光伏组件行业正经受前所未有的寒冬,国内光伏龙头企业无锡尚德电力(STP.NYSE)日前更传出了将面临破产的消息。 尽管公司澄清所谓申请破产保护只是谣传,尚德目前的经营状况依然很好,但从其颇受诟病的财务数据,到高层的连续离职,直至行业面临的严重产能过剩,传闻并非全无凭据。 多位人士在接受《中国经贸聚焦》杂志采访时表示,尚德从当初的迅速扩张到如今的深陷困境,是不少中国企业可引以为戒的样本,除与倏忽变化的外部环境相关之外,其在风险预见、核心竞争力及公司管理决策、市场等方面有所欠缺的内因,或才是败因。 尚德警报 2011年二季报,尚德多项财务指标亮起红灯。首先是高额亏损,今年上半年尚德营收环比下滑5.3%,净亏损2.59亿美元,今年7月与美国硅片供应商MEMC公司终止供货协议是重要原因。公告显示,尚德需为此支付2.12亿美元。2006年硅料价格高企之际,尚德以低于当时市场价一半的价格(40美元/片)与MEMC签订了长达10年的硅片供应协议,但今年硅料跌至3美元/片,尚德不堪重负,割肉毁约。其次是资金链绷紧:短期借款16.66亿美元,公司账面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只有6.48亿美元,二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只有190万美元,一季度则为-1.402亿美元。此外,公司负债率处于较高水平,二季报显示,尚德的资产为54.34亿美元,债务总额则达37.73亿美元,在同行业中仅次于塞维LDK。 与糟糕的财务数据相比,更令尚德董事长施正荣头疼的是公司高层的连续出走。今年7月,尚德电力美国业务总裁陈立志离职。此前,尚德CFO张怡于5月离职转投天华阳光,其他多名创业高管也相继离去。 据一些离职高管透露,管理层对用人和扩张上的分歧已比较公开化。不止一个老同事对公司过快扩张导致负债率高企提出异议。而施正荣更倾向于任用听话的人,去年8月份他任命了一批CXO,但次年又把他们降为VP(副总裁)。 与此相应的是,尚德股价从2008年高峰时的90美元一路下跌至今年11月7日的2.74亿美元,甚至一度跌到1美元多;市值从最高峰时的170亿美元,跌至目前的不到5亿美元。 有称,根据尚德内部消息指出,该公司已接不到欧美订单,意味着其失去了九成业务。而提供货源给该公司的企业均认为其付款极为缓慢。据悉,无锡市政府已成立专门工作小组帮助尚德渡过难关。但施正荣对此予以否认,称目前没有必要寻求政府帮助。 关键更在内因 回顾尚德当初的发展壮大,其主要靠的是政府扶持和资本运作,2001年,38岁的施正荣顶着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博士、太阳能之父马丁?格林得意门生的头衔,结束20年的海外学术生涯回国创业。在无锡市政府担保下,小天鹅集团、山禾药业、无锡高新技术风险投资有限公司等八家当地知名企业出资600万美元,加上施正荣的200万美元(40万美元现金,160万美元技术入股),2001年9月正式成立了无锡尚德太阳能有限公司。一直以来,业内都将施正荣视为“成功的资本运营者”。2005年12月,尚德成功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微博),开创了中国内地民营企业赴美IPO直接登陆纽交所的先河。同时也把尚德董事长施正荣推上了2006年的中国首富位置。 光伏行业资深分析师,弘亚世代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副总裁刘文平在接受《中国经贸聚焦》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尚德在历史上犯过很多错误,有好几步投资决策在今天看来是错的,比如在上市融到一笔钱后和MEMC签订的长单;也投资过薄膜电池项目,但不成功。据本刊记者了解,由于其薄膜电池转换效率只有7%,远低于美国同行11%-12%的水平,加上2010年多晶硅价格大幅下滑,去年11月,尚德将此前建设的薄膜电池厂正式转为晶硅电池厂。这样的调整,直接导致尚德电力2010年二季度净亏达1.74亿美元。 不过,刘文平也强调,就当时而言,无论是签长单还是投资薄膜电池,这些决策很难说它是错误的,尚德在当时多晶硅高价的情况下进行这些决策,并能做到这些事情,外界甚至很羡慕。而大环境的突然改变,金融风暴以及欧债危机的冲击,谁也无法避免。 光伏太阳能网负责人陶蓓华在接受《中国经贸聚焦》记者邮件采访时则指出,光伏产业的发展与政策支持、资本运作这两大因素是密切相关的。至于技术研发方面,尚德也是投入了巨资,但结果却不尽人如意。技术研发往往是伴随着风险高、投入大的特性,但其投入与产业却不一定成正比。 而在凌雁管理咨询公司首席咨询师林岳看来,外部因素并非全部的问题,尚德应当早就未雨绸缪,如果它有足够技术和实力的话,完全有必要去开拓包括国内市场在内的新兴市场,不会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完全依靠海外市场不是一个长久的策略。这既是一个决策失误,也体现其战略眼光不够长远,没有一个足够的预期的管理。 林岳在接受《中国经贸聚焦》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尚德的衰败从另一层面还说明其核心竞争力其实不够强,从它的核心技术或者产品这么容易被跟风,就能说明,它前期寻求的这种快速扩张就存在某种程度上的盲目,因为它可能没法预估到自己能在行业里占据多少市场份额,具备哪些优势,等到竞争对手和新进入者进来后,就无法占据强势,前期的扩张就很难收回成本。 “不管有没有欧债或金融危机,欧洲光伏政策的逐渐淡出是可以预见的,供应方的产能过剩才是败因。”天华阳光董事长苏维利亦指出。 他认为,国内的光伏组件商多为设备制造加工商,其实技术门槛很低,远非外界想象中的高科技行业,核心技术的缺失,是该行业最致命的因素,这也是大多数企业的通病。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则称,在拓荒者获取暴利之后,越来越多的后来者开始涌入,“这就是没有核心技术的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尴尬。如果你不能在短时间内控制市场,造成事实上的垄断,那很快就陷入红海。” “富士康模式”的终结 长期以来,国内光伏企业依靠海外市场需求拉动的特征非常明显,光伏组件产品95%以上均出口海外市场尤其是欧洲市场。在欧美经济持续低迷的情况下,过度依赖出口的国内光伏组件企业的软肋暴露无遗。欧债危机爆发后,欧洲光伏市场更是雪上加霜。 因为看好光伏产业的“钱”景,从2006年开始,大批资金纷纷涌入光伏制造业,中国各地都出现了光伏“大跃进”。“行情好的时候,一堆人便进入了这个行业,但这些新成员是比较盲目的,不做长久的分析,只想分一杯羹,这是造成这个行业困境的根本原因——供过于求。2008年很多企业加入,2009年形势不好很多企业倒下,2010年形势一好,大家又忘记了曾经有过下坡路,产能又大量增加,运气不好的是,欧债危机来临。”在香港上市的太阳能硅晶片制造商卡姆丹克董事长张屹表示。 产能严重过剩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据估算,今年仅中国光伏组件企业的产能就达到了30GW(千兆瓦),而全球今年装机量只有20GW左右。此外,目前全球的光伏组件库存量还有10GW左右,据预计,如果厂家不减产,明年年底库存有可能飙升至22GW。随着光伏组件价格暴跌,库存的进一步飙升,没有规模优势的中小企业将普遍陷入亏损的泥潭,倒闭潮难以避免。 在欧洲光伏需求疲软、国内上游部分硅片企业已停产的情况下,中国光伏组件生产商还可能雪上加霜,将遭遇美国“反倾销反补贴”大棒。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7家太阳能制造企业在10月19日共同发起一项针对中国公司的联邦贸易诉讼,指责中国太阳能企业在美国及全球市场上“倾销”太阳能产品,并要求美国对中国进口的太阳能产品征收反倾销和反补贴关税。内外交困下,在尚德电力之前,国内另一光伏巨头赛维LDK就传出申请破产。 弘亚世代刘文平告诉《中国经贸聚焦》,中国企业可能主观上不是故意去降低售价,但不降低售价卖不出去,客观上来说就造成售价有时候就低于成本。“美国还是一个新的市场,很多企业可能都愿意通过降低价格来扩大市场,所以往往在欧洲市场售价要略高于美国市场,这样就造成一个在美国低价倾销的口实。从结果来看,这个事情可能对中国企业并不是很乐观。” 凌雁管理咨询林岳则称,像光伏行业这种现状是中国企业行业特有的缺乏自律的特点,比如早期的家电后来的数码,就是开始有典范标杆企业接着被大量跟风模仿然后甚至出现山寨,最后导致行业都做不下去,因为利润水平被削薄。 刘文平也认为,中国的现状就是,中国人都喜欢去投资一些方向性比较明确的行业,比如新能源,大家都看好,而且能赚钱,大家一窝蜂地投入进去,不仅现有公司在扩张产能,还有更多新进入者,最后就造成产能过剩。只有少数企业才能忍住,在特别好的时候不扩张产能,练好内功,加强品牌建设,这样的企业少之又少。 刘文平还表示,光伏是发展比较成熟的技术,不过,与国外优势在于技术创新不同,国内则从产业化角度来进行研发,由于中国人力成本低以及中国式的管理和效率,能在低成本的前提下实现更高的效率。国内几家主要的光伏企业目前都已经开始拥有自己的技术,能够投资大量资金人力做研发,但大部分的中国企业,尤其是蜂拥而至的新企业,主要还是靠设备供应商来给它们提供技术,没研发团队的概念。 商业观察家陆新之更一针见血地指出,大量所谓的中国光伏企业只是光伏产业里面的“富士康”,赚的是代工的钱,这种模式已经发展到尽头了,中国光伏企业需要进行反思,把握机会调整产业结构,掌握真正的核心技术。 已同步至 ceetech的微博 |
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匠光伏论坛 ( 苏ICP备08005685号 )
GMT+8, 2024-11-25 20:47 , Processed in 1.046875 second(s), 12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