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规划》(意见稿)即将出台之际,媒体近期频繁披露的消息显示,一度处于尴尬地位的薄膜电池得到了空前重视。 薄膜电池和晶硅电池同样是太阳能发电的基本元件和实现太阳能发电的基本要素。《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获悉,即将出台的《规划》意见稿对薄膜电池行业有所倾斜,表示将在“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非晶与微晶相结合的叠层和多结薄膜电池,鼓励企业开发柔性硅基薄膜太阳能电池卷对卷连续生产工艺等。 此前8月,国家发改委的一纸“上网电价”通知,暗示中国光伏发电由此正式进入每度1元的时代。通知显示,2011年7月1日以前核准建设、2011年12月31日建成投产、尚未核定价格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上网电价统一核定为每度1.15元。 太阳能发电的新格局正在中国拉开帷幕。6月15日,全球单厂产量最高的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线在中国成都市双流县投产,该基地所有者——汉能控股集团的前瞻战略引发业界关注,一向低调的汉能以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浮出水面。 “太阳能与传统化石能源的关系,是替代不是补充。”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会长、汉能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河君接受本刊采访时表示,太阳能最终将成为21世纪取代传统化石能源的清洁能源。 这位曾经建造全球最大民营水电站的广东人向本刊记者做了个坚定的手势:“随着太阳能发电成本的降低,全球能源结构转折点即将来临。” 以千亿元投资一度被业界视为冷门的薄膜电池,并将目标锁定为2012年底成为全球最大的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汉能的“能”,从何而来? 汉能逐日 种种迹象表明,以太阳能发电取代传统化石能源的时代正在加速到来。国务院参事、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向本刊记者“用数字说话”——“2006年,太阳能发电成本是4元/度,当时所有人都认为要降到1元/度需要三四十年;今天,太阳能发电成本已经进入1元/度时代,这一变化仅仅用了四年。” 和煤炭发电相比,太阳能的清洁无污染一直为业界推崇,然而,其高于煤炭的成本也不断为业界诟病。对此,李河君乐观地表示:“太阳能发电的成本指数30年来一直不断下降,下降趋势有增无减,取代煤炭指日可待。” 5月,通用电气公司全球研究部主任马克·米尼提表示他们的薄膜光伏技术在三到五年内将提供比化石燃料或核电厂更廉价的电力;6月,世界上最大的薄膜太阳能电池版制造商FirstSolar宣布,预计2014年在加利福尼亚州提供比煤还便宜的电力;9月,欧洲光伏工业协会公布的一项研究表明,部分地区最早在2013年实现太阳能和最便宜的化石燃料的成本之间的持平。 太阳能正在追赶传统能源,中国的民企正迎头赶上。汉能对此有自己的解读:“第一,2015年左右,太阳能发电成本降至与火电一样(或者持平),太阳能将会大规模替代核能、火电,甚至替代石油。第二,全球的能源格局将发生改变,而汉能将带来全球能源格局变化。 目前,太阳能电池分为两大阵营:晶硅电池和非晶硅电池,薄膜电池是非晶硅的一种。早在上世纪70年代,非晶硅薄膜就被研制出来,虽然成本低,但由于其转换效率只有多晶硅的一半,一直未得到发展。在当下晶硅成本一再下降的语境下,薄膜电池的转化率一直仅有6%至8%,优势何在?在四川双流薄膜太阳能电池研发基地,本刊记者就业界普遍关心的薄膜转化率问题,咨询四川汉能光伏有限公司设备部经理胡尚智,他以坚定的口气回答:转化率已达10%,量产后这一指标还会提高。 在多晶硅转化率已达15%的今天,薄膜转化率10%意味着什么?胡尚智告诉本刊记者:15%的多晶硅转化率与8%的薄膜转化率,竞争力是一样的,为什么?因为薄膜的每瓦成本比多晶硅便宜,最后平均下来就具备了竞争力。 一直以来,国内薄膜厂家一个严重的短板是,生产设备都需要从国外进口,而自身的研发力量相对有限,工艺能否有保障也存在风险。在汉能控股四川双流一期300兆瓦薄膜太阳能电池研发制造基地,本刊记者9月22日换上工装走进全球单厂产能最大的单体厂房一个月前,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这里考察了汉能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居世界先进水平的PECVD核心装备和工艺技术等成果,叮嘱要坚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战略重点。 年产300兆瓦太阳能电池能带来什么?李河君告诉本刊记者,这相当于每年生产一个装机300兆瓦的电站,可以供给一个30万人口规模的城市正常的生活用电。 新能源变革者 横跨传统水电站和新能源两个领域,汉能实现了从薄膜电池的研发销售到太阳能电站建设以及运营管理的“一条龙”。 汉能在6年前就开始了光伏发电产业的准备。“没有人相信民营企业会拿这么多钱干这个事。每年200亿,现在已经投260亿了。未来10年,汉能将投资千亿元以上,用于太阳能的开发与应用。”李河君告诉本刊记者,新能源的使用被所有人低估,而他更愿意将新能源视为第四次工业革命。 李河君说,“从1996年,公司一直致力于清洁能源”,汉能几乎尝试了所有的新能源领域:燃料电池、氢能、潮汐能、地热能,还有秸秆发电,“为此也交了不少学费”。李河君告诉本刊记者,其实汉能是最有条件做多晶硅的,多晶硅主要是耗能,有金安桥水电站的发电成本,汉能完全可以做最好的多晶硅。“但我们为什么不做多晶硅呢?因为没有前景,一定会被薄膜替代掉,所以不做。除非企业为了生存才做,而汉能要做有意义的事情。” 作为全球最大民营水电站开发者,汉能在签下中国第一个大型民营水电站的时候,就面临着“99%的质疑声”——2005年2月,被称为“非公经济36条”的《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其第二条规定,“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加快垄断行业改革,在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石油等行业和领域,进一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同年12月,汉能签下了金安桥水电站的建设项目,成为中国第一个进入国家大型水电项目开发建设的民企。 2011年3月,总装机容量达240万千瓦的金安桥水电站正式并网发电,被业界誉为“民营企业建造的中国奇迹”。 据了解,以太阳能光伏产业为主导,汉能陆续在四川、广东、海南、浙江、山东、江苏等地投资建设太阳能产业研发制造基地,预计2012年各基地总产能将超过2000兆瓦,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 正在制定的《“十二五”新能源专项规划》也不断传出太阳能发电计划翻番的信息:“十二五”末中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000万千瓦。这意味着未来5年,中国每年将以100万至200万千瓦的速度增加装机。 新能源变革必将推动电网迈向第三代。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孝信认为,第三代电网以大规模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智能化为特征,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将占较大比例,发电形式将是大型集中式发电和分布式发电相结合。 民企突围 目前汉能拥有的水电总装机是6000兆瓦,现金流非常稳定,完全可以投资房产或其他收益更快的行业。然而,李河君认为,中国要领导新一轮的能源革命,就得有人去冒风险。“要让中国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领先世界,民营企业责无旁贷。” “国家在能源发展的战略上需要进行重大调整,应该从目前的化石能源上转身。”石定寰告诉本刊记者,太阳能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需要新鲜的血液。要给民营企业的发展留有足够的空间,要加强支持大企业和小企业之间的合作,充分发挥民营科技企业在这个产业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 有关统计显示,中国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4倍,是日本的11倍、法国的8倍和美国的6倍;不容忽略的另一个事实是,2010年,中国的光伏电池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50%,九成以上出口国外,形成了“产品出口国外、碳排放留在国内”的节能减排倒挂现象。 “‘十二五’期间,要在体制上有重大变革,中国能源变革有赖于体制改革。”石定寰说,中国的太阳能产业规模达到全球总量的一半,然而发电装机不到1000兆瓦,发展速度太慢,这里面有体制障碍,相关电力法规也需要修改完善,要发挥民营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梁志鹏日前在公开场合表示,能源局初步考虑,到2015年我国太阳能发电实现用户侧平价上网,到2020年太阳能发电的价格与传统化石能源基本持平。 与此同时,民营能源企业正迎来与国企平等发展的机会。作为“非公经济36条”的延续,2011年8月,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新能源作为国务院确定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也将得到这个新政策的支持。在全国工商联日前公布的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已分别有180家、149家和128家企业进入节能环保、新材料和新能源产业,表明在“国家鼓励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指引下,一批民营企业已迅速调整了产业结构。 “太阳能时代已经来临。”石定寰告诉本刊记者,新能源发电在政策的推动下,更有赖于体制的重大改革,“要打破体制垄断,加强政府监管,营造更适合民企资本注入的投资环境。” |
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匠光伏论坛 ( 苏ICP备08005685号 )
GMT+8, 2024-11-23 11:39 , Processed in 1.078125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