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当全世界的目光、特别是中国人的眼球全部聚焦在美韩黄海军演的时候,美国能源朱棣文博士却在美国华盛顿对全国新闻俱乐部(the National Press Club)发表讲话,演讲的主题是“(中美)能源领域竞争是否是新一轮的‘太空竞赛’?”
如果我们只是因为我们的新闻联播暂时被朝韩炮火、美韩军演所占据,造成我们的眼光被暂时蒙蔽而没有注意到这条讯息的话,这或许无关大局。但是,如果我们对朱棣文的喊话,熟视无睹,或者沾沾自喜,或者掩耳盗铃,那么或许新一轮“竞赛”还未开始,美国就可以轻而易举地重新占领世界能源科技的制高点。
朱棣文在讲话中表示:中国在清洁能源方面锐意进取正刺激美国在该领域的投资急剧升温,这就好像美国当年因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而开始太空竞赛一样,美国正处于新的“人造卫星时刻”(Sputnik Moment)。
“人造卫星时刻”(Sputnik Moment)是指在1957年,苏联发射的第一课人造卫星Sputnik,当年,艾森豪威尔总统以“Sputnik Moment”来刺激美国与前苏联开展“太空竞赛”,因此,此“时刻”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而今天,朱棣文再次用这“人造卫星时刻”来刺激美国人的神经,是想提醒美国人应该放弃老大自居的心理,指出中美两国在许多科技领域,特别是在清洁能源领域的“竞赛”中,中国已经领先了,美国正处于新的“人造卫星时刻”。
朱棣文在回顾历史上美国科技在全球的领先地位后,却不无忧虑地表示,目前这种领先地位岌岌可危(Today, the leadership is at risk)。在演讲中,朱棣文特别提到了几个重要高新技术领域,例如高压输电,高速铁路,可再生能源和超级计算,中国已经具有明显的领先优势。
在分析中国在某些科技领域的优势及产生的背景时,他不仅提及政府通过直接投资加大研发投入,而且也提到在政策引导下民营高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巨大突破。他引述了温总理的话:“要让中国成为一个创新国家”("We will make China a country of innovation"),并援引调查报告,称中国在绿色科技领域的投资已经超过了美国,而投资所带来的结果更是印证了这种政策和投资的有效性。
在他的讲话中,特别提到了他最近访华时的所见所闻,这无意中,也揭开了上月中旬,他访问上海和北京的目的,也印证了外界对他访华目的的猜测:即为即将出台的美国能源科技政策做最后一次确认和公众舆论的铺垫。
11月14日,朱棣文先到上海访问,再去北京。朱棣文在演讲中,讲述了他在上海期间考察尚德电力上海工厂的情况。
朱棣文向新闻界介绍到:“尚德的工厂规模宏大,生产车间宽100米,长400米,上下共有4个楼面。这是一家高科技的企业,从美国进口硅片,在中国、甚至在其美国的子公司里生产晶硅太阳能电池和组件。”
“这个景象(对美国人来说)错在哪里?(What’s wrong with this picture?)”他向记者反问道,“这个企业的成功并不依赖廉价的劳动力,相反的是依靠其技术生产高效率、低成本的太阳能组件。这是其成功的诀窍,而在我看来,这(对美国人来说)确实是个威胁。(This is the threat that I see.)
对于如何实现后来居上,在能源技术领域赶超中国,朱棣文表示需要政府扮演重要角色:“政府对于科技创新领域的财政支持对提升我们的经济竞争力至为重要,”
美国能源创新委员会公布的一项美国能源未来经济计划显示,美国政府正在加速能源创新领域扮演主要角色,因为能源经济对于资本需求量十分巨大,已经超出了个体投资者所能接受的风险极限。
“我们应该制定长期、合理的能源政策,”朱棣文说,“政策需要两党的支持,可以有效引导美国的私有企业。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对能源研发的资金投入,特别是在那些仅仅通过私有投资无法实现其全部价值的领域。或是当我们研发的新技术有可能会颠覆传统的经商模式时,政府投资就显得尤为重要。”
朱棣文同时也表示中国对清洁能源技术的投资对美国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与中国,印度等国家的合作将使我们受益匪浅”朱棣文表示,“这些国家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市场机遇和技术创新实验室。”
中国和印度两个重要经济体总共占据了世界能源需求的42%。目前,两国也面临着同样的发展困境,比如对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足,二氧化碳排放量超标,以及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在谈到美国在这场新的“竞赛”中能否后来居上,朱棣文表现出极大的自信,朱棣文说道:“我很乐观,美国会觉醒,意识到其中的机遇。一旦它觉醒了,美国依然拥有世界上最棒的创新机器。”(“America, I believe, will wake up and seize the opportunity, and when it does, it still has the greatest innovation machine in the wo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