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特许权招标接近尾声,央企不惜血本夺得领地。如果几大电力央企以低价实现集中中标,可能会潜藏包括光伏元器件供货质量、运营质量、行业竞争格局失衡等系列隐忧。 据中国证券报9月7日报道,光伏特许权招标接近尾声,央企不惜血本夺得领地。业界担忧,在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至少0.2元/千瓦时的电价之下,未来建成的电站质量、发电量将难以得到保证。 隐忧之一--恶性竞争不利行业公平 中国280MW光伏招标结果即将出炉。国家能源局权威人士称,此次招标仍将秉行“最低价中标”原则。这意味着,在“青海共和30兆瓦并网项目”中报出的0.7288元/千瓦时最低价,很可能以最终中标价的身份让光伏上网电价迈进“毛票时代”。 多位行业专家表示,如果执行0.7288元/千瓦时的上网电价,中标企业必亏无疑。为什么“赔本的买卖”还有人做?数据显示,此次参与招标的13个光伏招标项目中,报出最低价的企业中,央企占了七成。 央企不惜血本“圈地”的心情可见一斑。业内人士表示,此次不惜报出低价获得中标的央企多数为电力央企,原因之一是电力央企多以传统火电为主业,在政府鼓励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形势下,其大举进军光伏市场势在必行,亏本进场不失为一种策略;原因之二是政策规定火电企业必须拥有一定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配额,因此电力央企此举相当于为自身累积配额。 与此相对,以民企为主的光伏元器件生产商则显然无力支撑如此低价。无锡尚德有关人士表示,如果执行0.7288元/千瓦时的上网电价,公司每度电预计要亏损0.2元钱。江西赛维有关人士则表示,若按上述价格,公司预计将亏损20%-30%。 这意味着,在目前的形势下,如果电力央企不惜血本,那么民营企业是无论如何无法与之竞争的。 分析人士表示,在目前国内光伏产业发展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如果参与其中的主要都是对成本和价格不敏感的央企,那么行业的市场机制和效率都可能会逐渐淡化,不利于行业结构均衡和健康发展。 隐忧之二--质量或难保证 对于0.7288元/千瓦时的光伏上网电价,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表示,按照项目核算,预计需要17-18年才能实现盈利。然而,有专家表示,上述数字还是比较保守的,真正能够实现盈利的时间可能需要20年。 据了解,去年以1.09元/千瓦时中标的敦煌光伏发电项目使用的太阳能电池组件价格约为9美元,因此该项目预计需要16年的时间才能实现盈利。如今太阳能电池组件价格已经上升到约12美元,按照这一成本,在0.7288元/千瓦时的电价之下,项目至少需要20年的时间才能实现盈利。 过低的上网电价除了导致盈利期大幅后延之外,还将直接压低光伏元器件供货价格以及供货商的利润。而对于国内光伏元器件生产商而言,一边是国际光伏市场需求的量价齐升,一边是国内光伏市场被央企低价盘踞,不少企业对这种“明显赔本的买卖”并不感兴趣。 无锡尚德有关人士表示,公司截至明年12月份的海外订单已经订满。阿特斯有关人士更是表示,如果不能中标,公司并不遗憾。 一位不愿具姓名的供货商表示,目前国内出口到国外的太阳能电池组件价格已经达到15-16美元,因此,即使有供货商愿意低价甚至亏本供给中标的央企,也很难保证电池组件的质量及转换率。 如此将带来一系列不可预料的问题,例如故障频繁、维修费用高昂,再加上盈利时间大幅延后,期间的人力等各项成本都可能加倍增长,而这种现象在已有的光伏电站中并不罕见。 业内专家表示,实际上,如果因为光伏元器件质量不佳或者光伏电站的后期运营维护工作不到位对光伏项目本身造成损伤,结果很可能得不偿失,到头来,还不如当初选择合理适中的中标价,来保证光伏项目健康持续运营。 隐忧之三--或致行业标准下行 光伏发电成本提前实现“平民化”固然可喜,然而业内专家担忧,眼下国际光伏元器件的售价正在上行,国内报出的电价偏低,国内外成本价格长期倒挂,很可能带来中国光伏元器件的标准下行。 国内一家电池组件生产商表示,公司生产的组件多数用于出口,少数内销,由于出口价格高、国际标准严格,用于出口的产品质量和转换率必定是一流的,剩下的次品就在国内低价消化。 业内专家表示,目前在光伏元器件方面国内不少生产厂商已经在执行“双重标准”,如今国内光伏特许权招标一旦产生超低价,只会加重“双重标准”对国内光伏市场的不良影响,甚至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严重后果,这对中国正处于发展初期的光伏市场有百害无一利。 记者了解到,采购光伏元器件不重视质量、以次充好等现象,在“金太阳”工程中屡见不鲜,导致不少光伏项目实际运行状况糟糕。 如何避免同样的状况在此次光伏特许权项目中重演,是摆在有关方面的一个严峻挑战。中国证券报记者从能源局有关部门获悉,对于光伏项目投资商选择采购何种质量的元器件,属于企业自身行为,政府不会干预。这意味着,一旦招标完成之后,光伏特许权项目在未来的监管方面也存在很大的漏洞。在未来长达20年的时间内,由谁来保证项目的正常健康运营?又有谁来督促如今中标的光伏项目未来不是一个烂尾工程?这些问题目前没有人能够回答。 业内专家提醒,目前看来,要避免电站建设运营中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只能寄望于负责项目建设的央企自身把关。然而,急于以低价中标的企业似乎并未对质量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情况令人堪忧。 轰轰烈烈的光伏特许权招标接近尾声,尽管招标结果尚未出炉,但悬念似乎不大——央企不惜血本夺得领地,民企有心无力黯然出局。然而,故事并未结束。业界担忧,在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至少0.2元/千瓦时的电价之下,未来建成的电站质量、发电量将很难保证。 记者就此询问政府有关部门,光伏电站的相关监管目前仍处于真空状态。这意味着,这一场声势浩大的招标,并不能确保未来光伏电站的健康稳定运营,如果几大电力央企以低价实现集中中标,可能会潜藏包括光伏元器件供货质量、运营质量、行业竞争格局失衡等系列隐忧。 (李艳 编辑) |
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匠光伏论坛 ( 苏ICP备08005685号 )
GMT+8, 2024-11-23 19:20 , Processed in 1.046875 second(s), 9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