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地区仍将是今年太阳能市场最大亮点。在中国大陆及日本政府政策推助下,中日两国去年太阳能电站安装量快速激增,让亚洲首度超越欧洲成为太阳能最大市场;今年两国的安装需求预估将持续走强,可望带动亚洲太阳能市场进一步向上成长。
回顾2013年,太阳能供应链厂商从不断亏损的低谷中逐渐走出阴霾。根据TrendForce绿能事业处EnergyTrend调查显示,2013年全球太阳能市场需求逐季叠高,并网量落在31.5GW,实际需求量受到日本与中国大陆市场预先拉货安装的力道优于预期带动,较年初所预测的33GW提高到35.8GW,其中亚洲需求量最大占比达53%,其次为欧(含中东与非洲)的32%、美洲占15%。
2014年市场需求将延续2013年下半年态势,中国大陆、日本、美国依旧是前三大市场,合计达全球约50%占比。综观全年,全球市场需求量将较2013年成长15%以上,其中欧洲历经主要国家不断调降补助而使得安装量大幅跌落,原先为政策趋动的德义两国因太阳能发电较为普及、居民环保意识成熟,将带动欧洲今年安装量缓步回升;而中日两国去年安装量的爆发让亚洲需求首度超越欧洲,成为带动太阳能市场的领头羊,今年两国将占据全球三分之一的需求,使得亚洲仍是今年最亮眼的市场(图1)。
资料来源:EnergyTrendPV Demand Database
图1全球太阳能需求预测
中/日带动亚洲市场成长
中国大陆政府2013年以来陆续推出相关政策促进产业发展,也使得该国成为第一个单一年度安装量突破10GW的巨大市场。中国大陆能源局已宣布2014年装机目标上调至14GW,其中分散式太阳能系统将占60%。此项政策除让中国大陆奠定世界最大太阳能市场的地位外,也宣示中国政府欲将市场型态慢慢转向分散式系统的决心。但由于相关金融配套、开发、审核流程仍需时日加以完善,因此,中国大陆在2014年还是以大型电站与分散式并行的方式开发为主,并不会快速往分散式系统倾斜。
日本方面,自2012年7月日本政府宣布实施《再生能源特别措施法案》以来,日本太阳能系统安装量直线攀升,根据EnergyTrend调查,补贴实行以来通过设备认定的系统量已超过24.5GW,其中,10kW以上的中大型电站通过设备认定的容量高达22.5GW,显示日本在启动补贴之后已由原先居住型系统为主转变为由大型电站带动的市场。
另外,目前通过设备认定的容量虽高,但预期日本政府会在接下来3年内平均消化完毕,且又有消费税提高及发电收购价格调降等因素干扰,本年度安装量比起去年将稍有衰退。但日本投资报酬率仍优于世界各地,且预计今年安装量占全球比例将高达13%,依旧为太阳能制造商的兵家必争之地。根据JPEA资料显示,受惠于日本内需市场,日本本土厂商电池片及模组2013年7~9月出货量达2.1GW(图2),创历史新高,年成长率高达173%。夏普(Sharp)、Panasonic、京瓷(Kyocera)等大厂,在最新公布的财报中,太阳能部分都有亮眼的表现。
资料来源:JPEA,EnergyTrend整理
图2日本太阳能电池片与模组出货分析
2013年4月开始,日本政府将10kW以上的系统发电收购价格由原先的¥42/kWh降为¥37.8/kWh,此补助费率比起世界各国仍相对较高,2013年日本安装量超出各界预期。由于先前传出日本经济产业省考虑将2014财政年度收购价格调降10%,收购价格将有可能落在¥32~34/kWh间,加上即将调高的消费税,市场势必在第一季抢装潮过后大幅降温,系统安装业者的投资报酬率(IRR)压缩产业链的后续发展,以及日本厂商能否从此次美国对中国及台湾的贸易战中得利,都将是后续值得观察的重点。
中国大陆制造商转移火力
受到中欧贸易纷争以及上述亚洲市场崛起的影响,中国大陆太阳能厂商策略布局在2013有很大的转变。EnergyTrend针对2013年各太阳能厂出货及营收调查(图3)显示,中国大陆大厂明显降低欧洲出货占比,将重心转向中国大陆内需市场以及日本等其他亚洲市场。从2013模组出货量最大的两家厂商英利及天合光能来看,英利在2013年第一季对欧洲出货占总出货量的一半以上,至第三季时对欧洲出货量只占23%。天合光能2013年第一季的欧洲营收占总营收的54%,第三季则降至21%。
资料来源:各公司财务报告与电话会议资料,EnergyTrend整理
图3 PV制造商出货量分析
另外,SunPower及REC虽为欧美厂商,在去年仍降低欧洲比重加强对日本出货,不仅显示日本市场需求火热,更突显2013年欧洲市场的衰退,使得不受双反影响的欧美厂商也开始调整布局策略。中国大陆庞大的内需市场虽使一线制造商出货量屡创新高,但在供过于求的市场渐趋平衡之际,中国大陆制造商纷纷又摩拳擦掌准备扩产,除进行并购外,不少厂商为建立自有出海口,或对全球贸易战未雨绸缪,又开始建置新的产线,造成全球模组产能将再往上推升。
综观全球厂商,能稳固获利王宝座的仍只有电站业务成熟的美国厂商First Solar及SunPower。中国大陆制造商虽拥有世界最大的产能,但受限于难以继续抬高的模组价格以及固定的制造成本,毛利难以再提升。中国大陆模组厂商毛利率约达到15%左右即可获利,除2013年第二季已率先获利的晶科能源外,天合光能及阿特斯在2013年第三季的毛利也提升至15%以上,成功转亏为盈,其中电站业务带来的利润功不可没。中国大陆厂商为跳脱纯制造商模式,2013年下半年纷纷开始积极抢进电站业务,目前以阿特斯发展较为成熟,去年第三季营收有41%来自电站业务,而去年出货量世界第一的英利第三季仅7%为电站业务营收。
贸易战持续动荡台厂应开拓新出海口
在中国大陆厂商用以量制价的策略攻城掠地同时,贸易战旋风也扫来台湾。中国大陆对于双反早已身经百战,且政策不断拉抬本土市场需求,本次美国要提起的反倾销及反补贴调查对于中国大陆已无法构成太大的威胁,相较之下,出口至中国大陆及美国占比大的台厂,因应策略就更须要比以往灵活且明确。
目前台厂最大的优势即为优于中国产品的转换效率及品质。2013年起,太阳能模组的需求瓦数从240瓦一路升上到250瓦,最常采用的效率为17.2~17.6%的多晶矽电池片。随着矽晶片的高效产品持续提升,下游厂商也希望获得更高瓦数的模组,目前台湾高效多晶矽电池片转换效率约在17.6%以上,单晶则可做到19.6%以上,整整高出中国产品4~8%。
未来,转换效率要求较高的分散式太阳能系统将是大势所趋。2014年上半年产品需求会提升到17.6~17.8%,六十片模组相当于250/255瓦,七十二片模组则为300/305瓦,而到2014年底,主流产品将以17.8~18%效率为主,提供255瓦以及305瓦以上的产品,台厂在效率部分已抢得先机。
然而,在3月底对中国大陆反补贴税率初判前,贸易战将产生的影响都不会有太明确的答案,台厂只能先对各种可能的情形进行沙盘推演并着手规画未来布局。目前看来,台厂最大的劣势在没有自身的出海口,大多以电池片出往中国大陆的形式运作,若最终税率过高,台厂订单恐大受影响。
预期短期内台厂将尽可能拓展新兴市场,并持续增加日本市场订单比重。但若反倾销案最终对台湾判出高于10%~15%的税率,台湾厂商则必须建立起更稳固的出海口。对此,虽因财务方面的考量,台湾厂商并不会像中国大陆大手笔往下游电站业务发展,而要拓展自有品牌也不是一朝一夕能达成的任务,但有些台湾厂商已开始布局,准备在模组产能方面多加着墨,或在代工模式上有更进一步的思考。长期而言,无论贸易战最终如何收场,台湾厂商都应将出海口的建置当作最优先的任务。
来自:EnergyTr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