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晶体硅光伏组件是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核心部件,其市场行情变动对光伏产业影响甚大。从产业发展之初的天价多晶硅开始,光伏组件价格曾久高不下。后来随着大量企业的涌入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多方因素使得组件价格滑落,尤其是市场产能过剩、欧盟“双反”和欧洲市场补贴的削减,让组件身价暴跌。与此同时企业为了生存,还不得不增加产量,薄利多销甚至亏本来求得市场份额。在经历了光伏寒冬之后,有人说组件价格已经触及冰点,市场将会回归正常轨道。到底市场形势如何,本文就从组件价格、成本和出货量三个方面解析多晶硅的行情。
价格
作为新兴产业,太阳能光伏产业最近几年发展迅速,尤其在2010年达到了行业景气高峰。但有业内人士指出,全球光伏市场在2011年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供需失衡的情况。行业研究机构数据显示,2010年11月,太阳能电池组件均价1.9美元/瓦,而2012年2月22日,电池组件均价已降至约0.86美元/瓦。从2011年3月开始,光伏产业的发展就始终伴随着“消化库存”的巨大压力,有些公司甚至以“亏本”为代价来消化库存。
根据《光能》杂志掌握的数据,受累于产能过剩,光伏组件价格在2011年大跌了47%,缩水了将近一半。产能过剩迫使生产商不断调低价格,令人沮丧的利润率促使彭博大型太阳能指数17家企业中的15家企业财报出现亏损,彭博大型太阳能指数暴跌76%。现在这种形势下,光靠增加新产能已经不能再使企业盈利了,2012年必须要大幅减产。因为持续的产出,多晶硅的价格已经快逼近20美元/公斤的“冰点”。
2012年上半年,由于产能过剩的情况一直没有得到改善,加之美国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双反”调查的影响,组件价格又下跌了约20%。当时的情况就是光伏组件出货量持续增长,但销售收入继续下滑。事实上,收入与出货量比率自2008年第二季度达到超过4的顶峰之后,一直在持续下跌。光伏厂商无法控制终端市场需求和组件平均价格,只能靠强劲增长的市场份额得以延缓或扭转季度收入的下滑。
备受关注的美欧市场对中国光伏业的“双反”调查和欧洲市场下调光伏补贴,令海外光伏市场景气指数连续下跌。受市场连续震荡,国际市场光伏组件的价格也是一路走低。而对于中国的光伏企业来讲,堆积如山的库存也使得他们不得不在中国市场低价卖出过剩存货。
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李胜茂对《光能》杂志记者说:“因为欧洲市场削减补贴,加之欧盟贸易保护主义壁垒,国外市场快速增长的道路基本被堵死,但是国内爆发式增长的端倪已经出现了。因此,企业一定要抓住这个机遇,去抵消国外市场增长乏力的风险。”
据悉,早在2011年前后,我国光伏组件产量就已居世界第一。但当时国内生产的光伏产品中90%要出口到国外,只有10%消化在国内市场。2013年以来,政府推出一系列利好国内市场的政策,才使得出口比例有所降低。因此,加快拓展国内市场是推动我国光伏行业发展的必然途径。
2013年3月,一家调研机构的报告显示,中国晶体硅光伏组件在欧盟国家的平均售价已上涨4%,这是自2009年1月以来中国晶体硅光伏组件价格首次上涨。据其发布的《光伏组件价格追踪报告》预测,2013年4月价格还将上涨1%,今后3个月价格平均涨幅将达到4%。据该机构透露,悬而未决的双反税率是价格上涨的一大因素。
上述研究机构透露,由于亚洲市场需求量增长和日本高企推动光伏组件价格的上涨,到2013年5月底,中国光伏组件价格将达到每瓦0.69美元。该机构称,所有中国光伏组件制造商的报价均已有所上涨。
表1:2012-2013年光伏组件价格季度平均值一览
成本
控制成本是生存关键
2013年4月,据太阳能光伏权威网站Solarbe独家消息报道,权威人士统计国内光伏电站光伏组件中标价格分析发现,光伏组件中标价格均在每瓦0.68美元以下才有中标的可能,而当时国内仅那些较为有实力的企业才可以将成本控制在每瓦0.68美元以下。由此可见,国内市场尽管庞大,但真正能够拿到电站标的仍然是那些实力较强、成本低且控制稳定的企业,而一些实力相对弱、成本较高的企业将很难在国内市场长期立足,成本控制已成为组件企业能否生存的关键点。
尽管欧盟委员会对中国组件的调查造成市场的不确定性,但是2013年3月大多中国组件类型的成本仅略有提升。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欧盟“双反”初裁前期,欧美加大向我国倾销多晶硅的力度。此后,中方两度推迟发布对进口多晶硅“双反”调查的初裁结果,年初以来持续攀升的多晶硅价格随之出现松动。
太阳能报价机构PV Insights数据显示,价格已上行一段时间的光伏多晶硅近一周出现下滑,其平均价格为17.8美元/公斤,较前一周下跌4.3%。中下游的电池、组件价格则相对稳定。研究员指出,中国推迟对进口多晶硅反倾销初裁后,近期中国买家对多晶硅供应商的选择增多,市场供应量增加导致价格急剧下降。这对中下游的太阳能电池、组件板块较为有利。“目前的形势对国内企业来说,机遇与危机并存。”一位光伏专家表示,整个光伏业目前仍处产能淘汰和整合期,无锡尚德破产重整标志着产能退出开始进入高峰。与此同时,国内也在加速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
2017年成本每瓦将低至0.36美元
今年6月份,GTM Research 发布报告,显示中国一级晶硅光伏组件制造商到2017年底生产成本将削减至每瓦0.36美元,较2012年底的成本降低0.14美元。GTMResearch高级分析师、《2013-2017光伏技术和成本展望》的作者希亚姆·梅塔(ShyamMehta)表示,成本将必然大幅削减。他在接受《光能》记者采访时表示:“乍一看到这一数字,就对该产业一些部门感到震惊。但是如果你将它与过去的3至4年进行比较,从2012至2017年削减比较隐晦,每年削减仅为6.5%左右。因此,那比我们在过去几年看到的小得多。”
梅塔表示:“从现在到2017年间,每瓦0.14美元成本削减的80%左右源自技术创新或针对中国的制造流程的自动化使用程度的提高。”他表示,在中国目前光伏组件制造许多方面的流程很大程度上都依赖手工,如串接制作电池串。中国在过去几年一直经历大规模的劳动力膨胀。在未来五年,对于劳动强度的重点关注开始损害中国的制造商,大的劳动强度为他们节省设备资本支出的资金,但是开始证明在2015年之后,责任大于利益。晶科能源、昱辉阳光、天合光能和英利绿色能源等制造商将从技术创新中获得成本大幅削减,技术创新包括用于光伏硅片的金刚石线锯、先进的金属化解决方案以及提高自动化程度代替手工劳动。
这份报告未必预测颠覆性的技术,但是“通过升级实现增加或改进解决方案”。梅塔表示,启用较薄的锯线可以将硅片厚度从180微米缩小至160微米,并减少锯丝磨损,而由于过去两年成本削减50%,金刚石切割线可能在该行业变得更加普遍。而切割单晶硅的金刚石线锯每瓦节会节省约数美分,听起来很少,但事实上对于硅片目前的成本非常有意义。金刚石线锯切割正在增长并蔓延至整个行业,我们认为其将成为对于单晶硅而言主导的技术,尽管其也需要用于多晶硅。
梅塔还补充道,选择性发射极技术也可以使每年的效率提高约2%。他表示:“效率是降低制造成本的一个重要杠杆,我们期望继续提高电池和组件的转换效率,这还将推动成本下降,他们以克每瓦或升每瓦降低材料成本,并降低每兆瓦的员工成本。”成本削减还由市场对密封玻璃、接线盒、银浆和锯线浆料等消耗组件的供过于求所推动。他表示:“较2010年水平,所有这些消耗品价格也大幅降低。在2010和2011年,在中国有大量制造商参与生产这些产品。但是出现类似供应过剩的表现,就像在比较知名的太阳能组件和硅等材料。”梅塔最后补充道,GTM预计2015年后硅价将保持平稳,为每千克18美元。
2020年成本将下滑一半
澳大利亚太阳能先驱者Stuart Wenham预计到2020年,太阳能光伏组件的成本将在过去几年下滑了80%的基础上,至少再下滑50%,但消费者价格可能不会下降太多。效率的提升、制造工艺的进步以及原材料的关系将会导致成本在未来几年的下滑,但由于主要制造商需要获得盈利,因此价格不会呈现太大幅度的下滑。尽管如此,未来太阳能光伏在现代电网中的地位依旧有非常大的潜力。目前已经有很多地区都已经开始接入屋顶光伏电力,并且价格已经接近火力发电。
随着成本的进一步下滑,太阳能电力在与传统发电模式的竞争中更具优势,而且制造商、安装商等获得的利润也有望增加。该机构还预测,未来5年屋顶太阳能光伏系统将大幅度进化,迎来具有成本竞争力的电池储存时代,而且为偏远地区提供电力。另外,由于多晶硅和硅片成本的急剧下滑,预计太阳能电池的成本可能只占据最终成本的10%。最关键的成本部分可能在组件的整体成本,包括封装。
出货量
一季度组件出货量出炉
欧洲仍为重要的太阳能市场,若最终反倾销调查课以重税,必将严重压缩中国厂商获利。为避免此一情况发生,除了中国政府扩大内需之外,中国厂商也纷纷寻找因应办法。目前欧州市场虽仍占有最多的需求,但影响已经逐渐减少,同时欧、美的价格也已经被压缩至几乎没有利润。因此各厂商纷纷转往日本、澳洲等区域发展。
表2:2013年第一季度太阳能光伏组件出货量排名前十的厂商
以第一季各厂布局来看,晶科持续提升对中国本地的出货;晶澳及韩华则在今年需求火热的日本市场耕耘有成;天合光能在日本及印度市场颇有斩获,但因第一季内销中国大幅减少的影响,欧洲营收比重仍高;REC与阿特斯亦提升亚太市场占比、大举调降对欧洲的出货。
2013年光伏组件产量将增长18%
在光伏组件库存量不断下滑的背景下,IHS预测2013年组件产量将增长18%,超过37GW。2011年至2012年,组件产量增幅仅为8%,达到31.6GW;2010年至2011年组件产量增幅则为31%;2009年至2010年,组件产量涨幅高达104%。与此同时,该机构公布了2012年度全球十大组件供应商(见图:按产量排名)。
表3:2012年太阳能光伏组件出货量排名前十的厂商
在IHS Solar发布的《2013年第一季度垂直一体化光伏市场追踪报告》中,这家研究机构进一步指出,随着供应商致力于削减成本,原始设备制造商(OEM)产业将以“高于平均水平的增幅”上涨。IHS这份报告指出,2012年,原始设备制造商出货量将上涨51%,而总出货量增幅为21%。
IHS光伏融资分析师Jon-Frederick Campos对此评论道,通过与经验丰富的代工厂商合作,公司可将成本削减10%至15%。他补充道:“代工生产有助于优化供应链,并能解决光伏供应商奋力应对的诸多生产问题。
来自:光能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