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工匠光伏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19|回复: 0

[产业观察] 多晶硅怪象追问:海外大厂缘何血拼中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5 19:39: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储能电站建设培训
       国内价格持续暴跌 进口不断创历史新高

       没有最低,只有更低。11月开局第一周,国内多晶硅市场跌势仍在延续。市场数据显示,截至11月3日,国内市场报价20-24万元/吨,较10月底再度下滑1万元/吨,部分成交价更跌至20万元以下。

       尽管如此,对于占据着全球硅片及组件九成市场且面临生存危机的国内光伏企业而言,这似乎并没有多大的吸引力。更低的成本、更好的品质最终使得它们在国内多晶硅产量与产能双重提升且库存加大的境况下,仍然向海外市场倾斜。

       最新海关统计数据显示,自 7月起,我国多晶硅进口量连续三月创下新高,仅9月就达到6489吨,较8月再增16吨。而此前的8月数据则刚刚刷新自2010年11月以来保持的 6153吨最高记录。从同比来看,多晶硅的进口量也在同期连续呈现增长超过40%的情况。最大同比达71.6%,最小也有41%。由此而及,截至前三季度 我国多晶硅累计进口量达4.85万吨,已然超过去年全年约4.5万吨的进口量。

       对于起步较晚的国内光伏行业而言,多晶硅长期依赖进口其实不足为奇。随着国内多晶硅行业的成长,其进口依赖度也逐步下降,但进入2011年以来,持 续恶化的市场趋势却使得原本有所缓解的进口依赖度悄然攀升。而与早前因产量所限而无奈流失市场不同的是,由终端需求萎缩引致的“国外多晶硅内流,国内多晶 硅减产”效应,则正构筑着国内光伏“两头在外”新的供需怪圈。

       进口凶猛的前三季

       “从目前的情况看,今年的进口依存度很可能回升到六成左右。”四川某多晶硅业内人士对记者如此表示。据他称,2008年国内多晶硅进口量一度超过 80%,此后两年曾逐步降至50%,按照年初预计今年则可能进一步降到40%,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国外市场对国内光伏上游原料的控制。

       显然,事与愿违的是,从二季度开始进入需求萎靡期的多晶硅市场却连连惊现实际进口数据的不断迭增。而仅仅半年后,其累计进口量则已经超过全年的预计数据。此前,市场曾预计今年国内多晶硅产量约为7万吨,按照40%的依存度,进口量总和约在4.7万吨左右。

       海关数据显示,2011年上半年,多晶硅进口量总体呈先增后降的情况。其中,1月受国内多晶硅企业开工影响,进口量一度高达5512吨,2月在国内 市场逐步恢复的境况下则大幅降至3316吨,但随着3月下游需求趋冷,进口量却再次攀升至5921吨,环比增幅达78.56%。此后三个月进口量开始小幅 下跌,4、5、6月分别为5664吨、5273吨、4692吨。

       进入三季度的7月无疑是今年进口量出现转折的一个月。当月多晶硅进口量提升至5191吨,同比增长41%,环比增长10.62%。而接下来的8月进 口量更迅速陡增至6473吨,同比增长71.6%,环比上升24.7%。9月再创新高的是,多晶硅进口量在达到年度峰值6489吨的同时,其累计进口总量 也随之突破4.85万吨,已然超过全年预期数据。

       欧美市场仍是国内多晶硅进口的主要市场。其中美国、德国合计进口量长期以来约占到进口总量的四成左右。海关数据显示,三季度,来自美、德两国的多晶硅进口量分别达到4139吨、3408吨,分别占到当季总进口量的22.8%、18.77%。

       与此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自6月起,国内来自韩国的进口量也骤然提升,并迅速赶超欧美两国。7月进口数据显示,多晶硅韩国进口量达到2054吨,已经远超排在后两位的美国、德国,后者分别只有1320吨、720吨。8月德国市场有所回升,但从绝对数看,韩国已取代美德稳居第一。当月国内从韩国进口多晶硅2521吨,从美国进口1401吨,从德国进口1249吨,三者分别环比增长22.7%、4.6%、73.4%。

       业内人士透露,韩国多晶硅产业原本起步较晚,但经过近两年技术消化及产能提升,整体产量已经大幅提高,因此其国际市场占有率将逐步取代欧美传统国家。

             海外大厂“以价拼量”

       不过,造成多晶硅进口量在第三季度逐月上涨的原因,仍与欧美持续萎缩的市场需求下,国外多晶硅产能过剩有着密切关系。

       据记者了解,2011年,欧债危机持续恶化,占据全球光伏终端主要市场的欧美地区在众望所盼之下最终并未迎来需求的实质好转。这导致全球多晶硅产能 在即将达产的今明两年不得不陷入产能过剩的困局。作为多晶硅的主要消费市场中国也由此成为国外巨头寄希望打开市场豁口的地方。而尽管国内光伏中下游也已出 现库存加大,企业减产或停产的状况,但由于此前大量企业产能扩张以及部分大型光伏企业投入力度的加大,国内市场需求仍保持着一个较高的水平。

       与国内多晶硅企业相比,国外多晶硅企业的竞争力无疑体现在产品的成本及品质上。这自然也成为众多龙头多晶硅企业的杀手锏。通过不断降低市场价格,缩 减利润空间,倒逼国内成本相对较高的企业大肆削价,并最终减产或停产,原本属于国内多晶硅企业的市场从而也就被进口多晶硅所填补。

       “国内能与进口多晶硅成本抗衡的企业本来就不多,加之品质上还略胜一筹,所以很难竞争得过。”前述多晶硅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国内多晶硅理论上供不应 求,但因恶性竞争的关系,实际产量其实已经不足。可以佐证的是,前9月的海关数据也显示,正是在多晶硅价格持续走低的三季度,包括德国瓦克在内的欧美多晶 硅大厂对中国的出口量明显增加。

       但与此同时,对海外多晶硅大厂而言,其利润率也无奈随之缩小。德国瓦克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尽管亚洲客户的销量已大幅增长,但太阳能级多晶硅第三季度 的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较去年同期仍下降6%,当季47.4%的利润率,也较去年同期下降为6.9%;而一直稳居国内进口量前三位的韩国多晶硅制造商 OCI也在 2011年第三季度出现收益与利润率的快速下跌。据公司表示,其多晶硅部门的收益从二季度的5720亿韩元跌至三季度的4950亿韩元。利润率也从二季度 的50%跌至三季度的36%。

       产能扩张全球隐忧

       在目前终端需求不振的境况下,能否缓解由国内多晶硅进口量暴增而导致的“两头在外”的市场困局,仍需寄望于即将到来的2012年的多晶硅市场格局。而由于国内多晶硅市场存在很大的整合空间,因此只有当形成与海外几大多晶硅大厂的寡头局面时,国内的进口依存度才会有所缓解。

       “运输半径是国内多晶硅企业最大的优势。因此只要在生产成本上稍做提升,就会替代进口货品。这也是近半年来韩国进口量要高于欧美的原因。”前述人士 认为,通过整合,国内大型多晶硅企业具有很大的竞争优势,完全可以跟海外大厂抗衡。可以窥见的是,今年前九月,国内多晶硅的出口量也在逐月递增。尽管量很 小,但足以证明其竞争力。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光伏产业的发展,曾经一度掌握全球多晶硅市场八成以上的七大海外晶硅大厂——美国Hemlock、MEMC、日本 Mitsubishi、Sumitomo、Tokuyama、德国Wacker、挪威REC的局面已正在发生改变。截至目前,由于韩国OCI与中国保利协 鑫(GCL)等大幅扩产及扩充产能利用率,2011年的多晶硅市场已改为由Hemlock、Wacker、OCI及保利协鑫并列的最具影响者,其如今被称 太阳能多晶硅的“四大金刚”。

       不过,2012的多晶硅市场面临更多的是国内外多晶硅产能的迅速扩张。专业机构数据显示,随着国外新进大厂的产能加入,2012年国外多晶硅产能将 在2011年的基础上提升54.8%,到达23.89万吨,而国内多晶硅产能则将提升170.75%,达到10.37万吨。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产能已经在 2011年下半年开始逐步释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目前多晶硅价格持续走低的状况。

       显然,在下游需求乏力,而上游产能扩张的情况,国际多晶硅价格仍将持续面临走低的情况,这对扭转国内多晶硅进口趋势将明显不利。而国内多晶硅企业所能期望的是,除提升成本控制能力外,则只有终端需求的复苏以及海外多晶硅厂商扩产步伐的放缓。

       或许值得庆幸的是,目前已有部分海外多晶硅大厂在推迟多晶硅厂的投资计划,这或许会给国内“两头在外”的光伏产业带来转机。

        来自: 21世纪经济报道

该贴已经同步到 apple的微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匠光伏论坛 ( 苏ICP备08005685号 )

GMT+8, 2024-11-29 11:14 , Processed in 1.140610 second(s), 8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